商洛市山陽縣色河鋪鎮陸家灣村位于山陽縣城西南18公里處,距鎮政府2.5公里,距水陽高速出口3公里,村域總面積14.1平方公里,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604戶2506人,脫貧戶140戶500人,重點監測戶8戶29人。全村由六個灣組成,群山環繞、綠水穿流形成一個宛如太極圖的獨特地貌景觀,宛然一幅江南水鄉的景象,村內盛產地理標志產品“九眼蓮”,被譽為“九眼蓮之鄉”,主導產業以九眼蓮、溫棚蔬菜、稻油輪作、中藥材、畜牧養殖和勞務輸出為主。今年來,該村因其資源稟賦優勢及區位優勢被列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及市級蘇陜協作鄉村振興示范村。
陸家灣村蘇陜協作鄉村振興示范村入口
今年來,色河鋪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示范村建設,圍繞“1236”模式強力保障各類工作落細落實。
“一個目標”定格局。鄉村振興是民族復興之基石,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鄉村如何振興、振興什么樣的鄉村、鄉村振興的樣板是什么……諸如以上的疑問,成了色河鋪鎮黨委政府上下求索的難題,作為地處秦嶺腹地的城鄉結合小鎮,在發展上面臨著產業基礎薄弱、資金缺口巨大、人才流失嚴重等諸多瓶頸。直到2019年一次蘇陜協作交流機會的到來,為鎮黨委政府送來了南京市農業農村發展的先進經驗和理念。在南京市六合區對口幫扶山陽縣聯絡組的精心指導下,結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托資源稟賦,色河鋪鎮黨委政府明確了以農旅融合為主題、以整村示范為路徑、以服務群眾為方向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目標。圍繞這一目標,依托蘇陜協作平臺優勢,在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基礎上,組織編制了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突出“農旅融合”重點在農業觀光、鄉村體驗、康養民宿等景區景點及配套設施方面加強設計,力求特色鮮明;聚焦“項目為王”思路先后完成鄉村振興示范村一期項目、農業產業觀光園二期項目立項審批,確保程序到位;著重“資源整合”鼓勵經營主體流轉土地1000余畝,申請審批建設用地10余畝,在項目建設前期,為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打下堅實基礎。
“兩條主線”布產業。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人才是關鍵。色河鋪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以農為本興產業、以旅為基促振興”兩條主線,按照把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帶動村民致富、把優秀黨員培養成村班子成員帶強班子的“雙培雙帶”思路發展農業產業,積極推行“黨支部+村集體經濟+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脫貧戶)”模式,培育經營型“土專家”3個,爭取蘇陜協作資金50萬元,布局蔬菜大棚100座、九眼蓮300畝、藕田養魚100畝、黃桃采摘園80畝、稻油輪作500畝等特色產業,形成了春觀花海、夏采黃桃、秋賞荷花、冬嘗蓮藕的四時之景,開發了富硒大米、香榨菜油、九眼蓮菜、火鳳生姜、有機蔬菜等特色農副產品;依托“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途徑,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筑巢引鳳”吸引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發展旅游產業,爭取蘇陜協作項目資金400萬元建設農業產業觀光道路2.2公里、改造核心區民居50處,招商新疆皓宇建設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高標準打造集水上樂園、兒童娛樂、親子體驗、配套餐飲、健康養生于一體的農業產業觀光旅游園區,建成游客服務中心571平方米、接待中心2453平方米,打造民宿康養化、村莊景區化、農業觀光化的新業態。
蔬菜大棚100座
蘇陜協作資金投資400萬元建設農業產業觀光道路2.2公里
“三項重點”穩根基。鄉村振興的外在要求是生態振興、內在要求是組織振興和文化振興,色河鋪鎮黨委政府聚焦“三項重點”強化基層治理、穩固發展根基。一是加快秦嶺山水鄉村建設,全力打造生態宜居的村莊環境,圍繞“一拆二清三建四粉五綴六管”六步工作法,成立工作專班,劃分3個工作小組,逐戶布局規劃圈廁、串戶路及庭院、菜園的合理位置,全力整治臟亂差問題。目前,已完成拆除危舊廁所78個、廢舊豬圈45個,清理“五堆”30余噸,建設衛生廁所88個、硬化場面140戶12000平方米、硬化入戶路26條11000平方米,墻體立面改造62戶8000余平方米,布局口袋花園、觀光停車場、星空露營地等網紅打卡點十余處扮靚鄉村顏值;嚴格落實林長、田長、河長制,完善公益性崗位管理辦法,堅持戶三包、日巡查,定期通報排名,倒逼生態振興工作走深走實,構筑了宜居、宜業、宜游、宜商的良好發展環境。二是守牢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紅線,采取“人防+技防”措施,全面推行“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整合網格員20人,劃分責任片區20個,持續強化網格員在防返貧動態監測、抗擊疫情、防汛救災、化解農村各種矛盾等工作中的網格化作用,提高精細化服務水平;協同電信公司建設數字鄉村試點村,建成智慧大屏1個、音柱2個、安防攝像頭88個、鄉鎮電視159個,在村委會安裝智能化數字電視和智慧系統,建設“人盯人+數字鄉村”指揮中心,為183戶、457人提供了互聯網、數字電視等通信業務,進一步提高疫情防控、平安建設、綜合治理等工作效率,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三是培育文明和諧鄉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傳統鄉村良好習俗,實現鄉風文明與時俱進,推行移風易俗“1325”工作行動方案,先后評選了“十星級文明戶”560戶、“好公婆、好兒媳”等身邊好人評選15人,張貼村規民約160張,設立紅黑榜1處,上榜善行義舉人員5名,張貼“五比五不比”倡議書560份,在全村上下倡導了科學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揚了勤勞節儉的優良傳統。
開展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
“六大渠道”保增收。鄉村振興的落腳點是生活富裕,鎮村圍繞群眾增收目標,認真實踐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以資產盤活型、入股分紅型、農機服務型、產業帶動型、鄉村旅游型以及政策扶持型“六種類型”為主要路徑,不斷發展多種形式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六種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即盤活村集體土地實現租金收入12萬元、入股產業基地實現分紅收入11萬元、農機具租賃實現租賃收入0.86萬元、投資農業產業實現聯營收入1.6萬元、招商旅游開發企業實現一次性收入60萬元、爭取政策扶持實現配資收入5萬元。探索聯農帶農“六種機制”保障群眾增收,一是產業聯營帶動15戶脫貧戶,通過蓮菜、油菜籽、水稻等農產品深加工,戶均增收10000元以上,二是務工就業帶動220人(脫貧戶96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三是財產收益帶動533戶(脫貧戶106戶),流轉土地1000余畝,戶均增收1500元,四是公益服務帶動420戶,開發公益性崗位10個,人均增收6000元,修繕產業灌溉渠2處,服務410戶農戶灌溉良田1000余畝,五是固定分紅帶動20戶困難戶,戶均增收800元,六是政策扶持帶動143戶脫貧戶自主發展產業,發放產業發展獎補資金42.9萬元,戶均增收3000元。
今年來,雖然色河鋪鎮在蘇陜協作示范村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對于上級的要求及群眾的期盼來說,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面臨四方面問題,一是缺乏高標準、差異化的發展理念和規劃,主要體現在雖然明確了發展路徑,但是現有村莊規劃相較于旅游景區的標準仍有一定的差距,加之與國內相關農業旅游景區相比同質化嚴重;二是缺乏橫向到沿、縱向到底的產業鏈條,主要體現在雖然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特色農副產品,但沒有形成全產業鏈及系列特色產品,在農副產品規模、產量、質量等方面沒有形成有量化指數的分級標準;三是缺乏高附加、深融合的增收模式,具體體現在農業觀光及旅游服務尚未形成精品旅游路線,游客“打卡”的項目多,付費體驗的項目少,一二三產沒有深度融合,三產旅游服務帶動增收效果差;四是缺乏系統性、針對性的宣傳氛圍營造,主要體現在前期宣傳以政府宣傳為主,社會資本、企業及消費者之間的宣傳互動很少,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大。
下一步,色河鋪鎮將采取四項工作計劃著力解決以上四方面問題,助推陸家灣村鄉村振興實現新突破。一是積極對接旅游主管部門及南京市六合區對口幫扶山陽縣聯絡組,在派遣專人赴南京掛職學習的同時,聘請業內知名規劃企業圍繞陸家灣村特色做高標準、差異化旅游發展規劃,破除理念約束;二是圍繞當地“拳頭產業”開發系列深加工產品,爭取資金扶持體驗式農產品加工廠項目,充分學習行業標準,制定當地特色產品標準,延伸產業鏈條;三是突出農業旅游,探索開發燒烤超市、露營基地、親子服務、研學基地、親水平臺等發展模式及業態,爭取讓旅游服務成為群眾增收的“第一產業”;四是積極對接各類媒體、鼓勵各類網紅通過推介會、發布會、現場會等形式開展推廣活動,在宣傳造勢上狠下功夫,確保示范村建得成、傳得開、影響廣。(和雨晨)